2012年深圳体育事业发展情况点评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 编辑:黄楠 | 2012.08.15

    经济特区成立之初,深圳是一个连标准的体育场都没有的边陲小镇,体育发展基础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85年底,作为深圳“八大文化设施”之一的深圳体育馆落成,标志着深圳体育事业从此驶入发展快车道,特别是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使深圳体育事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也是深圳体育事业30年发展成果的最好体现和检验。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体育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可谓蓬勃向上。而其中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更是“两手都硬”。  

  体育设施网络日益健全

  在大型体育设施方面,仅“十一五”期间,深圳新建了大运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大学城体育中心等22个重大体育设施;维修改造了深圳体育馆、市游泳跳水馆、罗湖体育馆等36个大型场馆。大运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等城市标志性体育设施的兴建,大幅提升了深圳承办国内外大型赛事和文体活动的能力。  

  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增加全民健身设施的投入,每年投入超过1000万元,从2001年起,开始在社区投放全民健身设施,并逐步加大体育设施的投放量。“十一五”期间,市级体彩公益金先后投入6千多万元用于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全市健身路径已从1999年的不足20条增加到3075条,室内外乒乓球台1860张、篮球场635个、健身苑69个,广泛分布在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市民健身、休闲环境得到质的改善。根据最近普查数据,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不含高尔夫球场)1200万平方米,人均1.16平方米,高于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水平(1.03平方米)。  

  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  

  在全民健身工作中,我市的全民健身服务水平正不断提升。目前我市有市级单项体育运动协会44个,区级体育单项协会91个,社区体育组织596个。政府部门通过引导、资助、扶持,充分调动了各体育单项协会组织举办群体活动的积极性,社团组织已成为我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生力军。

  在服务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市全民健身运动就此蓬勃开展。198011月,深圳举行了第一届市民长跑活动,至今已举办33年届;1999年,深圳将每年111日定为“市民长跑日”,将11月定为“全民健身活动月”。目前已形成了新年步步高登山、全民健身日、老年人健步走、市民长跑日和全民健身月等一系列群众性体育活动品牌;每年组织开展外来青工文体节、全民健身运动会、家庭趣味运动会等一批适合不同人群、不同主题的体育活动。我市每年组织群体竞赛和健身活动达1600余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480万人,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健身活动人数比例达48%。  

  竞技体育水平实力强劲  

  除了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外,我市竞技体育水平也节节拔高。  

  在特区成立之初,我市竞技体育发展基础十分薄弱,竞技体育水平在全省位列末位。直至后来相继成立了市体工队、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竞技体育水平才得以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拥有市体工大队、市体育运动学校、市业余体校等市级体育训练单位,有区级业余体校7所、省级挂牌体育传统学校23所、市级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14所、市级体育传统学校124所。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项目有28项,覆盖全市高中、初中、小学约30万人,业训学生近1万人。我市初步形成了市级、区级、学校体育运动项目“一条龙”的三级训练网络。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竞技体育水平逐步实现质的飞跃。参加广东省运动会的成绩从1982年全省排名第12,到1998年以后稳居全省第2名;参加全国城市运动会的成绩从1991年的第43名到2010年第8名;参加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获得的金牌、奖牌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在去年的大运会中,我市27名运动员参加了10个比赛项目,共取得82银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占我国选手所获金牌的10.7%,创历史最好成绩。在今年728日闭幕的省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上,我市学生运动员共获得152枚奖牌,高居榜首,并以2163.35分位居运动会代表团团体总分第一名。而在目前激战正酣的伦敦奥运会上,14名深圳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拼搏,已经斩获21银,金牌数、奖牌数已创历史新高。

 

 

 

 

庆祝大运一周年
热门赛事